酒越貴越好喝

沒有專業品酒能力的人,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他們對酒款的喜好,包括:酒的色澤、標價,以及同好的推薦。光是酒的顏色以及標價,就嚴重影響他們品酒的狀態。而且,因為沒有專業品酒能力,只要是酒友推薦的酒款,其他人輕易就跟著附和。

美國媒體Vox,二〇一五年刊登一篇文章名為〈容易受騙的人才喝貴酒,這則影片告訴你原因〉(Expensive wine is for suckers. This video shows why.),這篇文章及所附影片舉出許多實例說明——

根據一項波爾多大學(Université de Bordeaux)的研究,學生將白酒染紅,視覺上的暗示於是控制了品酒學徒的味覺。當學生誤以為白葡萄酒是紅酒,他們描述白酒的詞彙就會和形容紅酒的用詞重複。 另一個強而有力的影響是價格。人們總會忍不住將商品價格與品質連結,不禁說服自己:花更多代價購買是有意義的,卻因此無法客觀評斷商品的優劣。史丹佛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曾發表一項研究,讓受試者喝標價不同,但內容物一樣的酒。飲用貴酒時,受試者大腦中的眶額皮質(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)活躍度明顯上升。

波爾多大學的研究撇除專業品酒師,對一般大眾進行盲測(他們不曉得酒的價格)。結果是,他們對貴酒的評價甚至比較低分。

昂貴的酒、優質的酒,非常仰賴品嚐的人具備一定程度的品酒訓練。經由相關磨練及修養後,人們才能學會如何辨認不同葡萄、產區,並能使用更細緻、微妙的術語、詞彙,去形容酒的風味與香氣。未受過這樣的訓練,對一般大眾來說,酒評家的推介便不見得合適。

好比各個電影評審,風格、品味有所歧異,不同的專業品酒師,自身會對特定酒款有所偏好,這本是稀鬆平常之事;同一位品酒師,因為品嚐時間的不同,先後給予同一款酒的評價不盡相同,這也一點都不足為奇。

至於為何平價的酒容易受大眾歡迎?原因可能是平價酒常常有較多的「residual sugar」(殘餘糖分),讓酒嚐起來特別甜,這會比高單寧的酒接受度較高。釀酒的其中一個過程,是酵母會把葡萄裡的糖分發酵成酒精。為了節省成本,平價酒的製作過程,常會保留一些糖分不讓其發酵,大眾便錯以為甜味就是酒香了。

儘管如此,平價酒款仍具有特定優勢。一些珍貴的陳年紅酒,必須透過醒酒時的換瓶,來過濾會影響口感的沉澱酒渣。相較之下,價格親民的餐前酒,通常不需要再多花時間醒酒,這即是平價酒款的好處之一。可見,挑選酒款的時候,不該只參考價格、酒評家的評價,更應該納入自身品酒資歷、飲酒場合等更多層面的考量。

參考資料
Vox〈Expensive wine is for suckers. This video shows why.〉
PNAS〈Marketing actions can modulate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experienced pleasantness〉
蘋果日報〈畢明專欄|唯有杜康 貴酒好飲啲?〉